金庸先生第二次来到文汇报是在2002年4月,这次是应文汇报的邀请与巴西作家科埃略对话。
当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了报社领导的电话,说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将来上海出席他的中文版新书的首发式。文汇报策划了一个方案,把金庸先生和科埃略先生一起邀请到文汇报,作一次头脑碰撞式的对话。希望我向金庸先生发出邀请,来上海参加这场两大洲文学巨人的“华山论剑”。
说实话,我对科埃略先生一点也不了解。我认真阅读了报社给我的科埃略的背景资料,发现这是一位大家。保罗科埃略,巴西著名作家,其小说被译成数十种语言,作品发行至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累计已经超过3000万册。他1988年出版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在巴西已经印行154版次,是当今世界最走红的作家之一。1996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1998年被巴西政府授予里约布兰科骑士勋章,2002年当选为巴西文学院院士。同年4月19日,科埃略先生应邀到北京访问,计划4月下旬到上海参加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新书首发式。金庸先生与科埃略先生的对话则是文汇报同事的策划。据文汇报的同事称,科埃略先生已经接受作客文汇报的邀请。
我随即通过传真给金庸先生办公室发了一封信,将文汇报的邀请函和科埃略的背景资料一起附上。在与金庸先生秘书吴小姐通电话时吴小姐告诉我说,金庸先生估计不能参加这次活动,因为先生最近感冒了,医生关照不能出远门。
此后,我又两次与吴小姐联系,询问金庸先生的身体状况。4月20日前后,吴小姐突然给我来电话,说金庸先生决定接受邀请,准备出发去上海参加文汇报的活动。我当即向总部作了汇报。报社紧锣密鼓地开始做准备工作。
4月26日下午,我坐着报社派的专车来到浦东国际机场迎候金庸先生。已经到了航班到达的时间,却未见金庸先生出来。总部却来电话,说金庸先生已经到了虹桥机场。这可把我给急坏了。好在总部已经通过同事郑蔚先生找了虹桥机场的熟人,机场方面已经派专人把金庸先生夫妇送上出租车,让出租车司机直送浦东经贸大厦,报社已经在经贸珺悦大酒店预订了房间。
我与报社司机于是急匆匆向经贸大厦赶。就在我们到达10分钟后,金庸先生夫妇的出租车也到了。只见金庸先生手中拿着一大叠百元钞要付出租车钱。我递给出租车司机一张百元钞,告知他不要找零,扶着金庸先生出了出租车。
对于我们的失误,金庸先生没有丝毫的责怪。他对我说,虹桥的空姐很客气很热情,一直送到出租车旁,一定要谢谢她。
到酒店办了入住手续后,我陪着金庸先生来到了文汇报,吴振标总编辑接待了金庸先生。吴总编感谢金庸先生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接受文汇报的邀请。金庸先生告诉吴老总说,太太是劝说自己不要出门,但这是文汇报的邀请,万先生又三次来电话,作为好朋友,这个面子一定不能不给。
在与吴振标总编辑的交谈中,金庸先生表示,他是文汇报的老读者、老朋友。近年来,有关自己作品的影视改编等消息,都是由文汇报独家率先披露的。他对2001年改版后的文汇报给予好评。他还说了一个细节:几天前,有几位江西婺源来的朋友想在香港拜会金庸先生,当时金庸先生手头事情较多,本来打算不接待了,但他恰好看了文汇报4月5日“旅游”版上的一篇《婺源处处古村落》,对那片“保存着大量保持原生态的明清官、商宅邸,并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灵秀之地悠然神往,最后便更改了原定的日程安排,与对方拨冗一晤。
4月27日上午,东西方两位享有盛名的著名作家中国的金庸和巴西的保罗科埃略在文新大厦举行对话。金庸先生客气地说,以前自己在澳洲时已经读过科埃略的作品。科埃略也十分高兴地说,昨天在上海逛书店,几乎每个书店里都有金庸先生的书,一位作家的书能畅销到如此程度真让人惊奇。但他遗憾自己不懂中文,向金庸先生索要英译本。金庸先生答应回去后马上寄给他。科埃略表示,回国后打算组织专人将金庸作品译为西班牙语。他问金庸先生:先翻译哪一部为好?金庸先生想了想说:“先翻译简单一点的吧还是《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最合适。”
那天,这两位在商业上极其成功的作家,来谈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时期自己所取的姿态和创作走向,自是别有一番滋味。两位作家畅谈创作感想,并对全球化时代文学艺术如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如何抵御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他们精彩的对话不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了听众阵阵会心的笑声,他们自己更有“一见如故”之感。
由于科埃略先生在作品中常写到炼金术,金庸先生很感兴趣地将中国道家的炼丹术与之作了一番比较。科埃略认真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至于我在作品中写炼金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象征。炼金是用铅炼出金,铅,在我心中就是指日常生活;而金,是指永恒的东西。文学也就是在纪实的内容里,将那种永恒的人性凝固下来。”金庸先生则表示,在高科技下人的生活方式的区别越来越小,自由的空间反而窄了,但在文学艺术中却可以保存极为丰富的生活类型和生活样式,这正是作家所应努力的。科埃略还未听完,就拍案叫绝:“关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任何需要补充的!”两位作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未完待续)